Pages

Monday, March 16, 2015

內閣制的迷思

林登峯


閣制的優點,就是由國會過半數最大的黨或是由幾個黨組成過半數的聯盟來執政。理論上,幾乎什麼樣的法案都可通過,執政變得比較簡單。

但是內閣制也有它的缺點。

其中一個就是在國家碰到困難的時候政局會變得相當不穏定。

因為碰到問題時,大家的意見也會特別多。常常會分裂成幾個黨,不管怎麼合縰連橫,政局都不可能會穩定。

我舉幾個比較著名的的例子。

台灣隔壁的日本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本在1990 的房地產泡沫以後經濟就一直沒有什麼起色。倒閣或解散國會幾乎變成家常便飯。我算了一下,從1990 年到現在,已經有十七個首相。這其中還包括小泉純一郎任期比較久,做了五年(20012006)。從2006 2012 就換了七個首相。一直到最近安倍出來有「安倍三箭」才比較穏定。在這之前,他們也一直不敢做比較大的改革。因為怕人民不滿,很快就會被倒閣。當然經濟不能復紓有很多原因,但是政治的不穏定應該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政治不穩最大的原因就是內閣制。

但是台灣不是也一年換一個行政院長嗎?這有什麼不一樣?

內閣換首相和台灣的換行政院長是很不一樣的。台灣的雙首長制其實內閣閣員都要經總統核定,所以就算換了行政院長,只要總統不變時,大部份的閣員都不會換。在内閣的國家,因為首相就是最大的也是最後的裁決者,換了首相就像台灣換了總統一樣。如果是不同政黨(或執政連盟),那一定是閣員全變。若是相同的政黨,主要的閣員和政策也一定會改變。

日本人的例子是不是比較特殊?

不是!很多內閣制的國家在碰到重大的問題時都有這樣的經驗。

我再舉一個較極端但很著名的例子:法國。

法國在二次大戰後碰到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統獨的爭議。

二次大戰在美國加入後不久,英國的首相邱吉爾就想到很讓他煩腦的問題,如果打贏了就糟糕了!

英國在二次大戰前是最大的殖民國家。但是美國參戰沒有多久他就發現他們的殖民地幾乎都已經被敵人佔領了。而在那些地方和敵人對抗的幾乎都是美國人。尤其在亞洲,除了中國戰區,和日本人對抗的幾乎都是美國人。如果打贏了,那些殖民地會不會都變成美國人的?

所以他就偷偷的去找美國總統談這一件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回答很簡單。他説可以。美國可以把佔領的土退還給原來的主人,但是原來的主人在那些地方要舉辦自決(self determination)公投,讓那些住在原來殖民地的人決定自己的命運。

邱吉爾不是很喜歡這個回答,但是他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同意。

這就是後來的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pter)

他們簽下這個條約就開始要求所有參戰的同盟國都簽。大家也在美國的壓力都簽了。

戰後,英國開始在各殖民地辨理住民自覺的公投,他們的屬地也一個一個的獨立。但是被強迫簽署大西洋憲章的法國卻有很多人不干心放掉那些殖民地。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國。他們内部為是不是要讓那些殖民地獨立進入了前所未見的法國式的統獨大爭議。因為是內閣制,他們的政府變成了非常的不穩定。從1947 年到1958年間,法國換了二十一個首相。

越南就是一個例子。法國人拒絕舉行公民投票。後來胡志明領導的越共向法國宣戰,在奠邊府之役,把裝備訓練都比他們好很多的法國軍隊打敗,1954年法國被趕出越南。

所以在1958年法國政局又不穏了(法國在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軍人及法國移民反對讓當地人獨立,揚言要回法國發動政變)有人提出修憲,大家很快的同意改成總統制。因為大家同意內閣制是政府不穏定的重要原因,是行不通旳。

這就是法國的第五共和。

法國一直到六十年代政局比較穩定後,才在他們的主要殖民地的非洲舉解慲楤楴湯污䠮剗呟慲楤〠ᡉ﷽﷽﷽﷽﷽﷽﷽﷽辦公投,許多國家才一個一個成立。到現在為止,我所瞭解,大的前殖民地只有越南、台灣和韓國沒有擧辦過公投。

事實上,據我所知,二次大戰後在歐美先進國家中,只有一個國家曾經改變過攻治體制,那就是法國。他們是從內閣制改成總統制。改變的理由就是他們認為內閣制行不通。
 
ㄢˋ﷽﷽﷽﷽﷽﷽﷽﷽﷽﷽﷽﷽﷽﷽﷽﷽﷽﷽﷽﷽﷽﷽﷽﷽﷽一次。這樣說,難道總統制沒有缺點嗎?

我相信每個制度都有它的優缺點。世界上沒有完全的事。

台灣如果改為內閣制,許多總統制的缺點會變沒有了,但是內閣制的缺點一定也會跑出來。等到摸清楚了它的問題時, 至少己是五年十年了。台灣這廿幾年的努力等於又退回原點。

下一篇將比較台灣和美國的總統制。台灣為什麼有朝小野大問題?美國為什麼好像沒有?台灣少了什麼?沒有這些東西,什麼制都沒有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