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September 24, 2012

破釜沈舟才有可能改變


林登峯


作者後記(2013 410日)

本文寫於去年(2012)9月初,當時美國職業籃球的球季還沒有開始。

十月初,美國體育電視台 ESPN 訪問了約十位專家,對各球隊做評估和預測。因為美國職業球隊從來沒有像火箭隊這樣把所有的球員都趕走的(目前原來十四名球員只剩一個),所有的專家都不看好火箭隊,認為今年球季火箭隊一定是最後一名或最後第二名。看好度是零。

前天,火箭隊終於打進了季後賽!是這幾年來YAO MING 離開後成績最好的一次。跌破所有專家的眼鏡!火箭隊連續拼了四五年,終於拼出結果。現在火箭隊已成球隊如何重整的「典範」!

為什麼?

因為只有破釜沈舟才有可能做根本的改變。勇敢地拋棄包袱,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臺灣人子弟的籃球選手林書豪是今年美國職業籃球最大的驚奇。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球員帶領紐約隊打進季後賽,從紐約跳槽到休士頓都是美國媒體談論不停的故事。

Hi-res-166183029_crop_exact
但是有一件事是大家很想談卻幾乎談不下去的:林書豪到了休士頓火箭隊以後,火箭隊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每年的七月是美國職業籃球「大交易」的日子。每一個球隊都會做一個同樣的動作。到期的球員,打得好的留下,打得不好的釋出。每一隊也到別的隊找比較好的球員。有時候合約還沒到期的,也會用各種條件去和原來的球隊交換,把想要的球員拉過來。

今年的火箭隊卻做了一件大家看不慬的動作:71日,他們宣佈五名打得最好的球員中,有四名已成功的釋出。另外一名也準備釋出中。找到的球員也都是像林書豪那樣的,有一兩年,或頂多三四年經驗的。所以沒有人敢預言他們會變怎麼様。

真是說跌破大家的眼鏡!他們公開說的理由是:要建構一個全新的球隊。

為了建構一個全新的球隊,把原來的團隊完全出清掉,在職業球隊裡是首創,但是在企業經營上,卻不是很不尋常。破釜沈舟式的,把整個經營團隊完全換掉,雖然不多,但是有。

1980年代初期,美國各公司開始開發個人電腦(PC, Personal Computer) 。當時最大的電腦公司,IBM, Digital, 王安也都全力投入。每個公司都成立相當規模的研發中心,全力以赴。

過了兩三年,這些大公司發現他們的產品,在巿場上老是打不過那些新成立的小公司。在技術上或巿場上,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不管怎麼努力,他們的產品老是差了一截、慢了一步。

這時候 IBM卻下了一步讓所有人看不慬的棋:把在紐約州研發總部的PC部門關掉,跑到離很遠的佛州(Florida)去成立了一個全新的PC部門。除了不到五位是從原來的公司調來,他們雇用了幾千個新的員工,從頭開始開發PC

幾乎不到三年,他們的產品已經把所有的對手全打垮了。IBM PC 變成了整個產業的標準。他們訂下了各組件的標準。臺灣也開始生產各種 IBM PC Compatible 的組件,開始了80年代經濟起飛輝煌的一段歷史。

IBM為什麼要成立一個全新的單位?因為IBM發現他們原來的研發人員雖然是對電腦暸解最多的人,但是在開發新產品的時候卻老是瞻前顧後。別的小公司能想出來的東西,他們也考慮,但是卻因為過去的經驗,常常擔心東、擔心西的。因此很少有創新性的產品。有新的東西,推出巿場時也都是慢了一步。那些高超的技術和多年的經驗,只是束縛,對於開發新的技術並沒有用。

所以IBM最後做了一個跌破大家眼鏡的動作:把現有的一切,全部丢掉,一切重來。

於是他們故意在離原來研發中心幾千里的地方成立一個全新的部門,這樣才不會受「老」公司的影響。新的部門也被授權做什麼都可以不尊守IBM原來的規定。很快的他們用外包的方叫微軟開發出新的操作程式。叫臺灣的公司做很多的組件。一套PC很快的就組成了。

終於他們脫繭而出。他們不再受到自己傳統的束縛,完全的解放。新的想法一個一個跑出來。開發出許多新而有用的產品。整個公司完全的脫胎換骨。他們的競爭者一個一個倒下。並且也讓IBM主宰了PC這個產業足足的有二三十年。一開始最成功的PC公司蘋果電腦幾乎關門。

事實上這樣破釜沈舟的操作方式,在許多別的領域也都發生過。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十九世紀末期,中國和日本都體認到他們必須變法圖強,才能生存。但是他們的維新確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維新不管是政治上的康梁變法,教育上,軍事上的改變都是做一半的。他們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更是道盡了他們對於現代化的不甘不願。他們的改革有祖宗留下來的規距束縛, 前顧後盻。

但是在日本,明治維新在各方面就完全不一樣。他們提出了「脫亞論」,要完全的脫離亞洲過去的方法,拋棄以前日本的各種制度及儒家的孔孟學說。這正是破釜沈舟式的做法!在思想上大膽的攞脫過去的束縛,完全的西化。

結果是日本突飛猛進,把中國遠遠的拋在後面,影響了東南亞往後一百多年的歷史至今。

1992年美國的大選,民主黨的選舉團隊也是一個破釜沈舟的組合。民主黨在連續輸掉三次大選之後,決定重新開始。他們的選舉團隊完全是新手,不再用過去大選中的老手。也不再用意識形態對立衝突的打法。墮胎,女權運動,同性戀等意識形態的議題完全不見了。集中在經濟議題(It's economy, stupid!) 去爭取中間選民。他們終於打出完全不同型態的選戰,改變了老是挨打的形態,也打破了三連敗的戰局。如果再採用那些老將,他們再打也是那種不過半的經驗。事實上,許多的老將自已對於過半,已完全沒有信心。他們從來沒有見過要怎麼過半的打法,也不知道要怎打選戰,才能過半。

所以火箭隊的清倉,並不是一時之興的動作。過去的方式,只換了幾個球員,球隊的打法,是不太可能有什麼不同的。那些比較會打的球員,還是多數。打來打去還是會重回他們最習慣的打法。如果有進步,也是小小的前移一兩名。絶不可能有大突破的。

我們當然不知道新的火箭隊會變成怎麼樣。但是把原來的完全拋棄掉,就變得有無限的可能。新的球員會比較容易接受新的關念,打出新的戰術。把原來的清掉,就有可能做完全的改變。

如果新的團隊沒有什麼經驗,會不會很危險?

不會。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新的團隊所想出來的方法幾乎都是比較好的。成功的例子也遠遠比不成功的多。因為新的團隊的人不會完全不知道以前別人怎麼做,或能做什麼。最重要的是,不會有「有經驗」的人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因為破釜沈舟,所以就不再有歷史的包袱,不再有人為的自我限制。

不管是公司,政黨,甚至是國家,當他們碰到困難時,一定要尋求改變。八十年代許多規模龐大的電腦公司,現在已經完全不見了。 他們並不是沒有努力,但是他們沒有辦法突破瓶頸。因為不能拋棄原來的做法和限制,到了最後都又回原點。甚麼都沒有變。
                                                                               
破釜沈舟,勇敢的拋棄包袱,有可能改變,主宰自己的命運。


本文精簡版載於「 想想論壇」

Friday, September 7, 2012

中國公布的數字証明ECFA 對台灣無效


林登峯



如果完全拋開政治的考慮,用純經濟的角度來檢討ECFA,也許更能客觀。

今年七月中國曾公部份和ECFA有關的數據

跟據那些數字,今年上半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有582億美元,其中和ECFA有闗的項目有39.1億美元。也就是說,ECFA的項目(包括早收及晚收,還有他們認為和ECFA有關的)佔臺灣對中國的出口不到7%。臺灣對中國的出口是稍微低於所有出口的40%,所以ECFA的項目佔臺灣的出口總額不到3%。

這個佔臺灣出口額不到3%的政策,對臺灣的經濟會有什麼樣的作用?

答案當然是幾乎完全沒有。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在兩年前已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需要和臺灣的產業結構並不相當(compatible)。那些原因在兩年後的今天,並沒有什麼改變:

第一,中國最需要也進口最多的是原物料,包括石油,銅鐵礦等。這些臺灣並沒有。

第二,這幾年中國「發了」以後,他們消耗最多的大型交通工具像飛機,船,火車等或私人及住家用的如汽車,電冰箱,電視等,並不是臺灣產業的強項(有些是日本和韓國的強項)。臺灣只有汽車零組件,塑膠等還有一點關係。但是和最後的產品飛機或汽車等相比,只是少數。臺灣的產業結構在短期內,不太有可能會改變的。

第三,臺灣最強的IT產品,本來就絕大多數是免稅的。尤其是電子產品的零組件。那些和ECFA 沒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臺灣對中國出口的產品,絶大多數都是進入臺商在中國的工廠,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及其他的國家。所以臺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最後的目的地,大部分是賣到歐美及其他的國家。那些本來就免稅的產品,只是到中國繞了一圈,就又跑出來賣到歐美及其他的國家。

我們最後真正的巿場是歐美及其他的國家,尤其是歐美,並不是中國。所以我在兩年前就一再的強調:「若歐美的經濟不好,十個ECFA也救不了台灣的經濟」。

現在我們看到了中國公布的數字。和ECFA能沾上關係的,佔臺灣的總輸出不到3%。像各別的農產品等,在臺灣整體的出口來說,比例上是非常的小。和從中國進口到臺灣的農產品相比,更是不成比例。

臺灣整體的出口和對中國的出口,這兩年來是在下降。和兩年前我的預測,完全一樣。

我們真正賣到中國人手上的產品既然是我們對中國出口的極少部分,我們對中國巿場的貿易,扣除那些在中國加工後再出口的產品,就是大大的入超。任何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簽訂像 ECFA那樣的免關稅協議對於貿易入超國是大大不的。這幾年來馬英九最花心力去做的 ECFA不是「虛」功,是「負」功。

也許比較值得我們關心的不是ECFA對臺灣有什麼好處,而是ECFA對臺灣有什壞處。

臺灣從中國的輸入,和ECFA有關的有多少?因為ECFA的原因,增加了多少?中國和臺灣政府為什麼不公佈這些數字?這些產品本來是在臺灣生產的,因為 ECFA的因素,變成從中國進口。臺灣因為這樣流失了多少工作機會?大家有沒有看到裕隆的車子本來都是在臺灣生產,現在已經開始從中

我們不要失焦了。任何一個對外的條約或協議功,不能只看它的好處,壞處也要檢討。講得白一點,臺灣  ECFA,如果好處一點點壞處一大堆,「是火大了嗎?」(臺語)

臺灣不要被賣了,還在替人家數鈔票。

作者後記:本文原名「ECFA 的討論不應失焦」。這幾天不知是何原因點擊的人特別多。新的文章名字應更能代表這篇文章的內容。  

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9月,所以文內的今年是代表2012年。

年輕的朋友如果有時間,請看一下文中所引用Now News 的中國的報導,然後再對照這篇文章。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是很會「作文」的民族,他們能夠很簡單的把黑的變成白的那一篇實在是經典。然後再看看我如何把黑的再變回黑的。

這一篇發表後,我就沒有再看到中國人公佈任何有關ECFA 的數字了。

3/1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