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August 18, 2018

第二輪的貿易戰將導致中國外資工廠大量外移

今年82日美國總統宣布將對第二輸的中國2000億美元產品的懲罰性進口關稅將從10%提高到25%。中國在83日也回復,他們會對約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收5%25%不等的進口稅。

很顯然。中美的貿易戰不但沒有降温還在升級。照目前的進展,雙方的衝突恐怕在短期內不會解決。這樣的發展對中美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對台灣又會有怎樣的波及呢?本文將從美國觀點來探討一些台灣媒體較少觸及的幾個問題。

貿易戰升級的原因

貿易戰升級的原因很簡單。第一個就是美國感到完全沒有進展。中國似乎舉掑不定,不曉得要怎麼回應,但是又不願示弱。幾乎已經變成完全無聲。美國已經不耐,只好再加壓力。

第二個原因就是貿易戰開打後到七月底,人民幣已經對美元貶值了6%。如果第二輪的進口稅保持10%的話,中國只要再把人民再貶值一點,就可把10%關稅的效應完全打消。要保持第二輪的關稅還有效。增加稅率從就變成了別無選擇的結果。

所以美國的第一輪是針對中國以「2025中國製造」為主的產業。第二輪則是針對產品在別的國家可以找到替代的產品。本文將深入分析這兩輪的做法對美國及中國和台灣的影響。

對美國的影響

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中國外銷美國的產品有60%和美國的公司有直接的關係。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説有60%的產品是收到了美國公司的訂單,才根據美國公司的規格或甚至設計來製造的。

例如富士康替蘋果生產iPhone,富士康訧是已經接到蘋果的訂單後,根據蘋果的設計來生產。他們的產品已經有訂單,只能賣給蘋果。也就是我們說的OEM ODM。在中國的台灣人工廠有很大的比例是這一類的工廠。

OEM ODM的工廠最主要是以外資工廠為主,尢其是台商。中國自己公布的數據也説前十名最大的外銷公司中有八家是台資企業,其他兩家也是外資。一直以來,最大的外資工廠,都是以合灣,韓國及日本為主。但是近三年來,中國先有反日,然後去年又有反韓的運動,日本及韓國的工廠都已經大量的外移,像韓國的三星最大的深圳廠一度曾雇用十萬人,今年已經關閉搬到越南及其他東南亞國家。我看到的報導是日韓的工廠已經所剩無多。外銷的外資工廠現在最主要的只剩台商在支撐。有人説在60%和美國有直接關係的產品中,至少40%和台廠有關。美國也有少數工廠在中國,但是主要的功能多是生產後內銷中國為主。日本和韓國還在中國的工廠應該還有外銷的,但是大部分恐怕也是以內銷中國為主。

理論上如果美國把2500億的產品加上25%的關稅,對訂購中國產品美國公司就會被影響得很厲害。因為有些OEM ODM的產品,要從中國換到別的國家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説走就走的。

美國如何減低貿易戰對美國人的影響

美國政府一開始就儘量把貿易戰弄得儘少影響美國。

例如第一輪的五百億美元主要是針對中國和「2025中國製造」有關的公司。其中有一些美國公司就是交由中國替他們OEM ODM的。例如TI 的半導體就是在中國由「2025中國製造」的工廠替他們代工的。所以他們把500億分成二期,第一期是340億,第二期有160億。半導體就在第二期中。這樣這些美國公司才有時間轉單,把訂單轉到也能代工半導體的台灣或韓國。

對於在中國的工廠來講,第一輪的「2025中國製造」主要都是中國人的工廠。但是第二輪就不只是中國工廠。

第二輪是以在別的國家也有能力製造的產品為主。講的白一點就是技術比較低的產品。台商中的IT 產品應該完全不受影響,但是其他像鞋子、衣服等日常用品的產品就會受很大的影響。這樣,對美國的消費者來說,美國公司不向中國買還可以向其他的國家買,也許會貴一點,但是不會差很多。

第二輪將帶動產業大量外移

不過這一方面的工廠,台商很多都已「惦惦吃三碗公半」的搬走了,我相信對在中國台商整體的影響應不會很大。我看到的數據,像在深圳地區的非高科技台商,已經有一半以上撤走。但是留在那裡的,雖不是台灣廠商的主力,數量但還是相當的不少。台商之間都有互相連絡,其他地區的情形應該相當類似。

台灣本身外銷中國的產品也都以高科技的零阻件為主,影響也應該不大。

對於向中國買東西的美國公司來說,25%的税金的影響就非常大了。所以美國政府一公布產品的清單後,許多公司就拼命的要把訂單轉向別的國家。上個禮拜我就看到一則報導,有一家很大的百貨公司已經轉單了幾乎一半,顯然他們己準備很久了。到了九月開始實施關稅時,恐怕大部分的公司都會已經轉單完成了。

因為目前看起來貿易戰可能短期內不會結束。相信這些在中國受影響的工廠,如果是外資的幾乎都會考慮搬到別的國家。

中國人有一說,如果美國期中選舉,川普的共和黨失利,美國會不會改變目前的強硬態度

其實這是不瞭解美國人的看法。美國是總統制。貿易戰的政策跟本可以完全不受國會的影響。尤其是川普的個性,更是不可能。並且,目前川普的作法是受到兩黨的大力支持的。

中國可不可能把產品運到別的國家,再改裝輸進美國?

只要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美國的任何比較有規模的公司絶對不會接受這種欺騙的行為。

所以我認為,至少在中國的外資工廠,會大量的外移。並且只要是外移,以後大慨也不會再回去了。

這一次的貿易戰,將對中國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Saturday, August 11, 2018

『以核養綠』的無厘頭

我認為『以核養綠』是無厘頭的建議。

為什麼?因為核電是最貴的電。我們為什麼要用利潤最差的方式去「養」什麼?

幾年前我曾根據華爾街日報及美國政府能源資料總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的資料寫了一篇了核電不是最便宜的電,說明核電不但不是最便宜的電,還是最貴的電。

但是,台電及台灣有許多人都堅持㧡電才是最便宜的電。

我感覺非常的奇怪。終於有一天我上網仔細的查看了一家有核電廠的電力公司的財務報告。

我發現,他們有一項開支是台電沒有的:處理核癈料。

處理核癈料是要核能發電廠停止運作以後才要作的事。但是這家電力公司卻是把「處理核癈料」的費用每年從他們的收入中扣掉,存在銀行,做為將來之用。

因為是從收入中扣除。「處理核癈料」就變成了成本的一部分。

事實上,每年扣存「處理核癈料」的費用才是負責任的做法。㧡癈料並不會跑掉,早晚一定要處理的。我後來又看了幾家電力公司的財務報告,年一家都是這樣做。現在看起來,費用是相當高的。所以他們每年都從利潤中扣錢,存在銀行,以備將來之用。

如果把「處理核癈料」的費用也算成是成本的話,那麼核能發電就變成最貴的發電方式之一了。

美國的電力公司都是民營的並且以賺錢為第一目標。核能發電的成本既然最高的,當然就變成最沒有吸引力了。華爾街日報認為這才是美國不蓋新的核能發電廠的最重要原因。

我所瞭解,台灣的處理核癈料費用是由政府負擔,不算台電的成本。但是那個費用是逃不掉的,還是要付的,怎麼可以不算?

核電既是成本最高的發電方式,我真不知道要怎麼「以核養綠」?真是「空空 」。

Wednesday, August 8, 2018

從美國的經驗看台灣的核能發電

台灣又為核能發電再吵起來了。

核能最大國的美國事實也是為了核能的問題吵了很多年。他們的經驗也許可以參考。至少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事實上有時候很難講。本文當然是以目前的眼光來看,許多也許都是事後諸葛吧!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核能發電最大的國家,有一百多座的核能發電廠。不過一路走來可以說是顛顛噗噗的。

美國在六十年代就已經把核能發電的技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地步。但是使用的卻一直不多。最主要是生煤發電及水力發電還是便宜很多。美國的電力公司都是民營的,以賺錢為第一目標,所以幾乎沒有人用核能發電。

這個情形到了七十年代有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發現煤碳發電所產生的廢氣對人體有害。七十年代初期,總統尼克森下令成立了EPA,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環保局,對於空汚訂了很嚴格的標準,強加管制。

所以幾乎所有新的生煤發電廠的生煤都要先洗過(就是所謂乾淨的煤 processed coal),煤發電廠都加裝癈氣及灰塵過濾器,發電廠並且要訂期清除所有收集的灰塵及癈氣。這些都增加了很多的費用。

很快的,核能發電變成比較乾淨及比較便宜的技術。尼克森總統甚至宣布在2000前美國要蓋一千座核電廠。美國全國都在大蓋核電廠。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已經蓋成了一百座左右。

不過有兩件事卻改變了核能發電的命運:反㧡運動及核廢料的處理。

Seabrook 核能發電廠的破產事件

坦白講,我也不知道反核運動什麼時候開始,不過後來反核運動使得Seabrook 核能發電廠的破產卻是震驚全美國的事件。也深深的影響了核能發電在美國的命運。

Seabrook 是在美國波士頓(Boston)東北大約六十五公里靠海的的一個小鎮。七十年代在全國大建核電廠時也被選為一座核電廠的地址。

不過波士頓是比較不一樣的城市。這附近有包括哈佛,MTI 等一百多所大學,人文的氣氛非常濃厚。Seabrook 一開始建核能發電廠,當地的人就有很多反對的,波士頓也有人跑出來附合反核。這些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反核的決心非常堅定,三不五時就跑去Seabrook 的核電廠那邊示威反對。

因為我住的地方離 Seabrook 只有大約四十公里,所以我們的地方報紙也常常報導反核的新聞。不過我只有剛搬來時看了一下。我認為他們反核的理由沒有說服力,只是一群無釐頭的蛋頭。我自己的工作也很忙,基本上我也沒有時間去注意他們在做什麼。

到了1988年的有一天,忽然消息傳來, Seabrook 核電廠的電力公司破產了。所有的人,包括新聞界,都非常驚訝。原來是核電廠在 1986 年就建好了。但是反核的人一直非常激烈的反對,所以一直沒有辦法運作。後來蘇聯的車諾比又爆發了史上最大的核災事件,洩出來的核幅射地區超過一百公里以上。麻州州長就拒絕發給他們使用執照。所以雖然建好了,但是拿不到使用執照,無法營運,完全沒有收入。

前面說過,美國的電力公司都是民營。這個發電廠花了七十多億美元當然不是都用現金。投資人只出一部分現金,其他的是借貸的。現在電廠蓋好了卻沒有收入,並且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收入,當然錢會用完。並且他們借的錢至少要還利息。銀行看那個樣子到了最後也沒有人願意再借了。拖了幾年,他們連利息也付不出,最後只好宣布破產。

這個動作馬上引起全面性的寒蟬效應。許多投資人看到建好的電廠卻受政治力的干預變成癈鐵,完全沒有收入,都紛紛打退堂鼓。銀行也不願再借錢給建核電廠的電力公司。不到一兩年,幾乎所有的(約四十多座)興建中的核電廠都停建了。三十年來只有兩家建了一半的,不太干心已經投資的錢都泡湯了,又再回去繼續重建。但是有時停時建,可說已經回天無力了。

許多核能電廠只好在使用期限四十年到期後再要求延長二十年。這些延長的要求大多分都得到批准。

核癈料的問題

另外一個大家很意外的,就是核廢料的問題。

台灣也有很多有關這一方面的討論:就是我們一直找不出怎麼處理核廢料。

對於美國的電力公司來說,這個問題卻引起一個大家沒有想到的結果。

不知道是美國政府的規定還是有核電廠的電力公司自己主動的,所有的有核電廠的電力公司每年都會從他們賺的錢中拿出一部分儲存在銀行,做為將來核能發電廠停止發電後的「處理核癈料」的費用。並且他們也都把「處理核癈料」的費用算成是核能發電的成本之一。

如果把「處理核癈料」的費用也算成是成本的話,那麼核能發電就變成最貴的發電方式之一了。

前面說過,美國的電力公司都是民營的並且以賺錢為第一目標。所以核能發電的成本既然最高的,當然就變成最沒有吸引力了。請見我幾年前寫的核電不是最便宜的電

我所瞭解,台灣的處理核癈料費用是由政府負擔,不算台電的成本。但是那個費用是逃不掉的,還是要付的,怎麼可以不算?

核電既是成本最高的發電方式,我真不知道怎麼要「以核養綠」?真是「空空 」。


核能發電在美國的退場

美國能源總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網站 www.eia.gov) 以實際數字的統計,核能發電已經變成各種發電的方式中成本最高的。Seabrook 的電力公司後來財務重整,麻州的新州長也發給他們使用報照,核能電廠的使用還在繼續,但新的建築已經基本上停了下來。

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美國政府也再開始鼓勵核能發電,給予低利貸款及減退稅等獎勵措施。因為核能發電完全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減碳的效果最好。有很多人預期核能發電可能會起死回生,但是沒有。因為他們一直無法突破處理核癈料及反核的問題,電力公司只要是要建核電廠,就籌不到錢,銀行也不肯借錢。最後還有處理核廢料的成本增加,根本不伐算,沒有人要建了。

到了最後,美國的核能發電機的製造廠 GE Westinghouse 只好把技術賣到外國。完全退場。

核能發電技術從美國的退埸,恐怕是沒有人預料到的。





參考:


Sunday, July 29, 2018

看了讓人難過

前言:今天看到邱垂亮先生寫的「政府民調低落和民心所在」,相當的感慨。想起了我三年前寫的一篇短文,因為沒有時間,沒寫完。現把最後一段補上。也許還有參考價值。



李登輝在財訊的訪談中批評蔡英文幕僚太弱及勇氣不夠。

李的基本用語是台語和日語,不是漢文,「勇氣不夠」也許不是很精準。我把它稱做「霸氣不夠」。去年我也寫了一篇「霸氣」,貼在我自己的網站。https://denghongsblog.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html

我從不懷疑蔡的勇氣會不夠。事實上是非常的夠。至於霸氣嗎,我相信她也自己瞭解,這一兩年來也有相當的不同,希望能繼續下去。

我不知李登輝是怎樣得出那樣的結論。他也沒有解釋太多。不過非常奇怪的,除了這一點名詞上不一樣,其他在財訊專訪的幾乎所有的議題,我都得出和他完全相同的結論。

例如他不贊成內閣制,我也反對。每個制度都有優缺點。我相信許多贊成內閣制的人是因為沒有看到內閣制的缺點。我們隔壁的日本就是一個好例子。日本整個國家整整停頓了二十幾年,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政治。內閣制是像台語說的「十嘴九腳瘡」。當碰到問題時,大家意見很多,政治就一直不能穩定,吵不出什麼結果。一直到最近,日本才開始比較有一個方向。

台灣藍綠的分裂這麼厲害,如果用內閣制,吵個五十年,都沒有結果,我也不意外。李是非常的知日,他反對內閣制,應該是有所本。

他認為2012年蔡的敗選和中國政策無關也是我一貫的看法。

至於幕僚太弱。我想執行力方面,是很有問題。策略思考方面,最強的還是蔡本人。這種人本來就很少,也沒法強求。中老一輩的,我看不出其他有任何一個及格的。阿扁因見識有限,就非常得不及格。也許可在年輕一輩中找找看。

以前李當政時,我相信策略的問題也都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頂多是細節的部分由幕僚幫他修整。

至於執行力方面,實在弱得不可思議。許多方法都違反人性。請見這一篇

許多的東西,西方的書上都有。我再講就變成雜雜念了。她的團隊裏也有很多來美國讀了書的。他們怎麼都不知道?

許多事情,讓人看了難過。

也有人跟我説,台灣沒有那麼多的人才。

我完全不同意。

台灣的經濟能夠有今天的成就,代表台灣有很多的人

所謂沒有人,只是領導人的一個藉口。人很多,只是他們找的方法不對,努力不夠。年輕人用得不夠,新人用得不夠。

如果還是認為台灣沒有人,我建議請把 蔡英文的改革再讀一遍。

Tuesday, July 10, 2018

中國人為了面子而戰

中美貿易戰七月六日正式開打。
從一開始,美國最大的異議一直是中國人不公平的貿易措施,及中國人對智慧財產權的盜取。美國要求中國對上面的兩點改善,不然將祭出對以『2025中國製造』為主的高科技產品500億美元加徵25%的進口關稅。希望由這些可以減少貿易赤字。
中國人的反應,使很多美國人都相當的看不懂。中國人說,他們絕不在壓力下屈服。如果美國人向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貨品加進口稅的話,他們也會對500億美元的美國貨,加以同樣的進口關稅以做為回報。非常奇怪的,好像他們對貿易措施的不公及竊取智慧財產權都沒有反駁。並且在整個談判過程中,一直強調他們會多買一些美國貨,但是其他的不會退讓。
更讓人感覺怪異的是習近平親自出來說,中國人會用他們傳統的『以牙還牙』來對付美國的壓力,絕不會坐以待斃。對於六月十九日由美國貿易委員會的Peter Navarro所公布的中國經濟侵略,中國人也完全沒有回應,好像是默認報告中的指控。
坦白說,我真的沒有聽過『以牙還牙』是中國的傳統。許多美國人都看不懂,中國人為什麼對抗性(confrontational) 那麼強?他們整個談判的策略是什麼?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
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中國人是認為如果在美國人威脅下讓步,很沒面子。為了面子,他們要不惜一戰,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他們是為了面子而戰!

中國人為了面子而戰,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我們可以在歷史上找到許許多多的例子。
一百多年前中日之間,爆發的甲午戰爭就是一個例子。當時中日之間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衝突,只是為了朝鮮內部的紛爭,而起了爭執,為了爭面子,中日之間就爆發了一場大戰,結果清朝大敗,賠了兩億兩白銀及割讓台灣。其實就是打贏了,對中國也沒有什麼用。打贏了在朝鮮就有話語權,很有面子。那個能吃嗎?
二次大戰後的韓戰,也是一樣。當年接收北韓的蘇聯,都只是口頭叫叫,不願出兵。但是中國人卻認為美國人都打到門前來了,如果不打就是示弱,很沒有面子。結果出兵。死傷了好幾十萬人。雙方一宣佈停火,雖然沒有人投降,中國就大大宣傳他們勝利了。後來被美國為首的國家圍堵和孤立了將近二十年。國家封閉落後,只好自己關起來搞文化大革命。並且欠了蘇聯一屁股債,到了六〇年代才付完。
但是他們卻自認中國人站起來了,很有面子。蘇聯在旁邊大賣二次大戰剩下的彈炮武器,大賺一筆。他們認為不應該和美國直接衝突,不出兵並沒有什麼丟臉的。
這種「要面子」的傳統顯然繼續的傳承下來。最近強搶台灣的邦交國,及軍機繞台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管是台灣拒絕九二共識,或是美國對台灣特別友好,他們都感覺很沒面子,所以要給台灣一點顏色看看。
他們對於美國指控的貿易措施不公,及盜取智慧財產權並沒有反駁。卻一再強調絕不在壓力下屈服,要以牙還牙,對等奉還。中國對貿易戰的最高戰略目標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要面子。
這種死要面子的中華文化,真是世界少有。但不講理而死要面子,如同「出來混的,總要還的」,壓迫美航在內四十幾家國際航空公司,要把台灣改名中國台灣,無事生非,也要常常派機艦繞台,終於換來美國航空母艦直接往中國南海演習陣中穿過去,臉都丟光了。

Monday, June 18, 2018

中美貿易的肉搏戰

中美貿易戰在經過幾乎三個月的拉踞後,終於進入了近距離的肉搏戰。
美國在5月15月公布了將對於「2025 中國製造」為主約500億美金的產品課徵25%的進口關税。中國政府也馬上回應將也對美國進口中國產品中的500億美金的產品也課徵25%的進口關税。
到目前為止,中美雙方的談判表面上看起好像有點進展。不過也許是文化的差異,我看起來實在是有點雞同鴨講,雙方完全沒有交集。
不過我怎麼看,台灣都將是最大的贏家。
台灣是最大贏家
美國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2025 中國製造」為主的產品。什麼是「2025 中國製造」的產品?今天的華爾街日報就刊出了一篇特稿,解釋就是中國人在各個領域的產業升級。他們特別指出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產品將徵25% 的關稅。
中國政府雄心勃勃想創造一個能替代台積電的公司,並不是秘密。這幾天張忠謀也解釋中國政府已經準備好幾百億美金,打算補貼他們的半導體業和台灣競爭。
這對美國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眾所週知,美國是世界上半導體產業最大的國家。但是他們的產品除了像 Intel 及美光以外,其實大部分都在外國生產。在那些外國?最大的就是台灣。
像蘋果的 IPhone 及電腦的中央處理器 (microprocessor) 電晶體就是在台灣製造。第二大的電腦公司 AMD 的中央處理器也是。還有像 Qualcomm,NVIDIA 這些比較知名公司的電晶體都是在台灣製造。
台積電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晶圓五廠
那麼中國人有什麼呢?
中國開始模仿台積電,用重金收買台灣的人才,也購買製造代工的晶圓廠。他們初期的技術當然還趕不上台積電或聯電,但是他們也有能力能代工比較簡單的晶片。他們也用低價來搶台灣人的代工生意。就是虧本也要搶一些生意,這樣才有機會訓練建立自己的技術。所以美國也有一些公司把簡單的晶片下單給中國。
現在美國把這些在中國代工電晶體提高25%的關稅,當然對雙方都有傷害。但是你如果是美國的半導體公司你不會想到沒有進口稅的台灣嗎?
美國正在幫臺灣對付中國人來搶生意,台灣當然變成最大的贏家。
中國人奇怪的Q兵法
中美的貿易戰,所牽涉的層面,當然是相當的複雜。不過有很多我相當的看不懂。
以今天中國公佈的報復清單為例。他們也要對美國的進口產品加稅。其中最大宗是黃豆。
世界上生產黃豆的最大的是美國,其次是巴西及阿根廷。中國八十幾趴的黃豆是進口。其中美國的最多,去年大約佔50%。
美國黃豆平常是春天種,秋天收成。巴西和阿根廷在南半球,他們的春天是大約九月,三月才收成。現在是他們的冬天,沒有種。
現在中國進口的黃豆應該是以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的為主,因為他們在三月才收成。但是到了九月以後,中國人如果不向美國買,他們有誰可以買?這麼多的量。除了巴西及阿根廷,世界上還有別的國家有辨法生產嗎?但是現在巴西和阿根廷並没有種啊!當然,美國可以先賣給別的國家,別的國家再賺一手賣給中國。但是這樣是報復嗎?
我也看到報導中國政府正在鼓勵北方的農民自己種黃豆。但是我看到的報導説中國自己種的黃豆比美國貴25%到 30%。
我真是看不懂。
完全沒有交集的貿易談判
不知是否是文化的差異,中美雙方的談判一直讓人感覺完全沒有交集。
美國最大的異議一直是中國人不公平貿易措施及中國對智慧財產權的盜取。但是中國人的回應卻完全不提這兩個問題。他們只在講要多買些(他們本來就會買的)美國貨。好像每一邊是各講各的。為什麼會差那麼多?實在看不懂。
像上一次在美國的談判,雙方為了要怎發表共同聲明,爭了一整晚。到了第二天,雙方的共同聲明說美國將暫時不會施行關稅,中國的報導卻說是雙方停戰了。美國馬上有閣員上電視解釋並没有停戰,但是中國人卻到處繼續向國內宣傳已經停戰了。他們在想什麼?台灣有些媒體也照抄。真是奇怪。
目前的情況,讓人不感樂觀。

Wednesday, March 28, 2018

中美貿易大戰與台灣

中美貿易大戰終於開打。

貿易戰的理由

引發貿易戰的基本原因其實很簡單,雙方的貿易太不平衡了。美方認為中國使用了許多很骯髒並且不公平的手段。

以去年為例。中國向美國輸出5060 億美元的商品,美國向中國輸出只有1300 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3760 億美元。

二次大戰後,美國是推動自由貿易最用心也最主張自由貿易的國家。因為美國的生產力最強,他們得到最大的利益。美國也很慷慨,他們是世界上進口關稅最少,也是最低的國家。

像是車子,平常外國車子進口美國幾乎都是免稅。美國車子出口到別的國家就很少有免稅的。

所以和美國做生意,理論上都是別的國家佔便宜。

像所謂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實並不是完全免税的,各國的進出口還是有稅的,只是盡可能的減少。

近年來,開始有一些美國人,認為這樣的自由貿易,美國很吃虧。尤其和中國的貿易,除了關稅以外,中國用了許多不公平的手法,使美國的很多東西,賣不入中國,中國人只要在旁邊偷技術,省大成本,反過來以偷來的技術製造東西賣美國,自己也可內銷免於外購,好處多多,於是雙方的貿易數字越差越多。

另外還有一派的人指出,許多外國進口的貨品是免稅,但是美國製的東西如果賺錢卻是要繳稅,這對美國公司是非常的不合理。所以他們主張美國公司的營利稅應減少,增加進口稅來彌補。這就是川普減公司營利稅及增加加進口關稅的理由之一。

當然,如果有貿易戰,美國也會受傷。所以美國的經濟學者的主流是反對貿易戰的。

不過川普認為用傳統的談判方式,中國是不可能改變的。並且,美國能動用的彈藥,能加稅的項目,遠遠比中國多,是5060億對中國的1300億,美國一定贏。

貿易戰的啓動

川普對中的貿易戰其實在1月23日下令對太陽能電版及洗衣機等加進口稅時就已經䦕動。不過太陽能電版是針對中國,洗衣機是針對韓國。

上個禮拜,他下令美國將對中國進口的産品課徵美金六百億美元的關稅並且限制中國人在美國取得科技取得的可能。

這兩個政策媒體已經有相當多的討論。本文將針對其對台灣的影響的部分做比較深入的分析。

對台灣短期的影響

川普一當選,他們的內部就開始討論應該對那些中國產品動手。

有幾點應和台灣有關。

1.  美國人研究大約有60% 的中國輸美產品包含有外國進口到中國的零組件及半成品。這其中最多的是日本,台灣及韓國。美國將儘量避免對這些產品動手。
2.  很多產品是可以由其他國家替代的。美國將以那些產品為主要目標。
3.  短期內不可替代的產品,將儘可能不動。

台灣輸中的產品以零件及半成品居多。大多數是高科技的產品,很多是無法替代的。我在美國大選後就指出,如果有貿易戰,對台灣影響應比較小(參考五)。

但是如果中國把他們向曰本,台灣及韓國買的零組件改向美國買呢?

美國主要的目的是要減少對賣東西到中國的障礙,如果改向美國買,並不是美國本來主要的目的。

譬如半導體產品,中國政府可以下令他們的國營事業只能向美國買,但是在中國的很多電子製造廠是外商。這些以營利為目的外資會長久聽話只買美國的半導體產品嗎?這樣的做法對國營企業應有效,但對於外資企業能否持久,我存疑。

對台灣長遠的影響

不過川普下令要制定法律限制中國人取得高科技的技術也許會有更長遠的影響。

我在2015 寫到台灣產業升級的瓶頸時就觀察到一個很特別的現相(參考一):近幾十年科技業重大的發明,從 YahooYouTube, Nvidia ,如果是亞洲人,幾乎全部是台灣人的子弟,中國人一個都沒有。當時我的推測是中國人從小就受到各種限制,講話這個也不可以,那麼也不以。思考也一樣,以前有毛澤東思想,現在有習進平思想。所以他們的長大了以後,這個也不敢講,那個也不敢講。思想也一樣,他們早已養成不敢亂想的習慣。不可能有什麼創新的能力。我們台灣人則受到各種外來政權的壓迫,很多人從小就充滿了判逆,敢衝敢冒險,敢嘗試新的方法,變成非常的有創新的能力。

非常有趣的,去年北大的教授張維迎也得到同樣的結論(參考二),卻被中國政府封殺,變成了大新聞。他檢視過去500年的世界歷史,沒有一項重大的發明是出自中國。他認為中國人受到太多自由的限制,束縛了他們的思想,變成完全沒有創新的能力。

所以過去幾十年來,他們主要就是抄襲及偷竊技術。

很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們最新型的戰鬥機殲-20。中國隱形飛機殲-20 就是偷了美國的資料。他們的間諜在加拿大被補。但是他們飛機的引擎就沒辦法抄,做出來就是非常不一樣,塗料也有問題。在國防科技,我完全看不出有什麼創新能力(參考三)。

最近幾年來,他們也開始要向外購買技術。但是,這些購買技術的行為似乎已經引起歐美各國的戒心。歐美各國已經開始設訂各種限制。這幾天川普的行動就是在反制中國強制美國公司被中國人強制做技術轉移的反彈。另外,川普也下令美國也開始要加強限制賣出有技術的公司給中國。再加上聯邦調查局局長對中國人的間諜行為的戒心談話。我想以後他們技術的取得可能會更加困難。

如果中國無法從歐美取得技術,他們的2025 中國製造還有可能嗎?

我想,唯一的一個可能就是比較有創新能力的台灣人去幫他們。所以他們有惠台31。

或許中國可以實行他們很看不起的自由。

不然,2025 中國製造恐怕永遠只是一場中國夢。


參考:

參考二: 北大教授演講談「自由」 文章遭下架 中國網友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