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15

也談東海大學的成立中長老教會的角色

硬風

林碧堯教授的東海大學60週年 長老教會為何在校史中蒸發?一文讓我相當感慨。

補充一段東海大學設立在台中的緣由

東海大學在籌備時,台中市議員陳邱阿慎由教會的管道得知了這個信息。她認為如果能設在台中,一定會幫助台中。所以她馬上與市議會的幾個基督徒的議員聯合提案,並且遊説其他的市議員及市長支持,爭取東海到台中設校。後來市議會正式通過,並決議推派陳邱阿慎代表市議會出面接洽在台南之外國人及本國人董事。陳邱阿慎就組了一個遊說團包括盧慶雲、王秀英陪同前往台南、台中及台北間,向外國人及本國人董事接洽。台中市才後來居上,爭取到台中的第一所大學。

到後來東海大學校地的選取和取得,也經過相當的周折,這些參與的人也都費了相當的心力。

陳邱阿慎是台中柳原基督長老教會的長老。她的兒子和孫媳婦都當過台中市長。她活到一百多歲。當時在市議會幫忙推動此案的邱欽洲(後來也當過台中市長)遊說團的盧慶雲、王秀英也都是長老教會的信徒。

東海成立時舉行的感恩禮拜,當時參加的也大多是長老教會的信徒,包括我母親及我本人(也是柳原教會的信徒)。我當時還很小,已記得不多。不過我母親對我説,我當年已經會走路,但是到東海大學走沒有多久就不肯走了,她只好一直抱著我。「你真重!」她一直講了好幾年,到我小學後才停止。所以我還記得一點。

我們家和東海大學當然沒有任何淵源。會去參加他們創立的感恩禮拜,當然是教會的關係。

我以前從未見過東海大學成立的歷史。但是東海大學的成立和我們長老教會沒有關係?


坦白說,實在很難相信。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15

台灣產業升級的瓶頸(三)


林登峯

生產 iPhone,iPad 的蘋果公司,應是美國產業升級最有代表性的公司。

蘋果的創始人之一的賈伯斯(Steve Jobs) 是很多人都同意很成功的典範。

賈伯斯在蘋果電腦上市以後沒有幾年就被公司的其他的人趕了出去,離開蘋果。可是蘋果在賈伯斯離開以後經營卻一直沒有起色,一直虧本。一直到1997年,公司已經虧到幾乎要沒有現金了,經過相當複雜的過程,終於決定把賈伯斯又找回去,請他接手整個公司。

Walter Isaacson所寫的賈伯斯的傳紀裏面的第二十四章(Steve Jobs by Walter Isaacson , 2011據我所知有中譯本這本書主要是根據賈伯斯去世前和作者好幾個月多次的對話及作者和許多人的查証所寫,可以說是賈伯斯的「口述歷史」。) 對於這一段有很詳細和很生動的敘述。

賈伯斯回到公司後沒幾天馬上召開董事會。他做了一個可能大部分的台灣人都看不懂的一件事:他要求把公司員工的股票購買權(Stock Option)的股價拉下到當時的市價。

為什麼要調整的股票購買權的股價?因為股票購買權以為就是員工有權力用事前同意的價格來買股票。但是如果事前同意的價格是$200 一股,但是市價是$20一股,那麼這些服票購買權就變成完全沒有價值,誰會用一股$200去買一股$20元的股票?蘋果電腦因為連續好幾年經營不良,股票的價格己下降了不少,所以本來給員工的股票購買權的股價已經比市面上的股價高了很多,那些股票購買權變成完全沒有價值了!

但是為什麼賈伯斯別的東西不談,只提這個議題?難道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東西嗎?

董事會把賈伯斯找回來是因為蘋果業績非常不好,他們希望賈伯斯能把蘋果救回來。為什麼在回蘋果後的第一次的董事會提這個議題呢?事實上這個議題也是那次董事會唯一的議題。

賈伯斯當然認為這是所有的問題裏面最重要的,在那本他的口述歷史裏面他談到他的第一個要務就是拉住公司裏的技術人員,不要讓他們跑了。

我非常的同意。

知識經濟靠的就是知識,而知識是根著人跑的,沒有這些有知識的人,知識經濟是做不起來的。

但是為什麼要發股票(或股票購買權)呢?難道沒有這樣做不行嗎? 以前也沒有這樣做呀!

董事會裏面有人問。

不行!如果不准的話,他就馬上辭職不幹,賈伯斯回答。

賈伯斯為什麼會這麼強烈的要求?因為他認為沒有那樣做的話是不可能成功的。

事實上,這就是知識經濟的產品和傳統產業最大的不同之一。賈伯斯知道他的方式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所以他非常得堅持。
  
知識產業,最重要就是知識。但是知識並不是死的,尤其是創新的產業,都是需要有合適的人,才有可能創新。知識產業中的知識並不是死死的東西,可以用銭去買。那些新的知識,要有人去創造及發覺,才會變成有價值。

所以創新的產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合適的人, 其他的都沒有用。賈伯斯一回到蘋果,他馬上㧓住重點,第一件處理的就是人的問題。這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其中的東西再怎麼努力其實都沒有用。

賈伯斯的作法,事實上是從經驗累積出來的。

美國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曾經報告過,在他們開發新產品的經驗中,成功的比例大概只有三至四分之一。就是說,每三個到四個案例裏面只有一個會成功。貝爾實驗室是很知名的開發新產品的公司,他們的成功率都只有三至四分之一,其他的公司的情形可想而知。

所以對參加創新的新公司的人來說,那是非常高風險的動作,公司如果沒有成功,他們會馬上沒有頭路。從事研發的新公司,工作量也比較重,如果沒有特別的誘因(Incentive),根本不可能找到好手。對於有經驗的工程師來説,如果是好手(或高手),找到好工作根本不是問題,為什麼要冒這個風險?對於新手也是一樣,找一家比較大且穩定的公司就可以,完全沒有必要去混這一躺水。

在美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發股票或股票購買權給技術員工。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是為了錢來工作,但是也不可以差太多。

賈伯斯知道,他如果不那麼作,公司的許多人都會跑掉。尤其能力好的技術員工,他們要找新的工作並沒有問題,不用繼續留在蘋果冒險。

所以宏碁發放股價股票購買權並不是最新的發明。那些賈伯斯所擔心的理由對於宏碁的技術員工難道不適用嗎?當然,有了那些技術員工,並不保證宏碁一定會成功。但是沒有那些技術員工,宏碁會有可能再活回來嗎?

股票除了影響新公司吸引人才的因素外,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吸引新的研發案。

許多創新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在實驗室或公司裏發現的。我們一定要有管道,讓這些東西有被實現的機會。如果發明創新的人都只分一點點,賺到的錢都變成老闆的,他們去找工作就好了,何必來弄一家新公司?

創新的東西是有代價的,也只有敢付出代價的,才有可能成功。

台灣業為何無法升級,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如果想要升級,對我來講,如何處理員工的股權分配應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我會提出這個問題,因為這並不是只有宏達電和宏碁才有的問題,而是業界普遍的問題。

我們只要看看幾年前有一家面板的公司裡一群工程師帶槍集體投靠中國,最近聯電的中國分公司也是一樣。我知道的,在新竹很多(不是只有一兩家)新成立的公司也都是一成立不久就被集體挖角。只是因為他們並不出名,報紙都沒有報導。我的朋友還告訴我,中國派有專人常駐新竹,主要的任務就是挖角,把技術轉移到中國。

股票只分給員工一點點,那是傳統產業的作法。如果公司已經上市,要發股票當然比較困難。如果公司䁠銭,台灣流行的分紅當然是一個做法。但是公司經營有困難時,像宏碁的做法就是一個方法。事實上給技術員工三千萬股對已發行三十億股,只是九牛一毛,對於投資者根本沒有損傷。

對於新成立的公司,尤其是創新或尖技術的公司,只分一點點是行不通。那種做法就是公司成功了也不會持久。公司的人材一定會被挖走。

這種用傳統產業的方法來經營知識經濟的產業是不可能成功的。

就是賈伯斯也知道那是行不通的。

(未完,下一篇冷眼看台灣的產業升級為何會失敗)


附註:為什麼我們知道HTC 的問題是股票分配不平的問題?

HTC前設計副總和處長等多人, 偷取公司商業機密,將未公開的操作介面洩露到中國。遭逮捕及起訴。

為什麼我們知道這是股票分配不平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只要從稍微不同的角度來看,就知道問題在那理。 

HTC是上市的公司,他的市值在最高峯時超過一兆元,就是一萬億。

如果那一個設計副總分到0.1%的股票,那麼他的身價應有十億,就是在股價比較低的時候,他應該也有二,三億的身價。

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個人有了二,三億的身價,他還會做這種叛變的事情嗎?

我用0.1%,事實上用美國的摽準是很低了。在新成立的公司,工程副總平常是約0.5%3%。台灣會比較低,所以我用0.1%

就算公司曾再增資,股權被稀釋了,用0.01%來算,我感覺可能都不會叛變。

HTC 的問題其實是非常的嚴重。大家想一想,他們一共約有十個為什麼敢串連一起做這種事情?他們不怕理面有一個跑去密報嗎?

用膝蓋想就知道大家非常的不滿,並且這種不滿是非常的普遍,是整個公司性的。我無法想那些每天從早上八點做到晚上十一點的開國功臣,並且己當到副總的人分不到萬分之一。其他的人當然更少。

我當然不會支持員工叛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也並不相信台灣的員工特別喜歡叛變。事實上台灣的員工常常都是分一點點就很滿足,會這樣集體叛變,當然是大家都很不滿。這種情形在美國也曾發生過。所以前文所提到的VC對我說,如果員工股票分得太少,他不敢投資。

這種不滿的現象也一定不是只有設計部那幾個人。

所以後來的新機種因材料不足,生產不出來,我一點都不意外。

以前為什麼沒有那種材料不足問題?現在應更有經驗了呀!如果有人對我說管理材料或採買的主管最近離職跑到別的公司去了,我不會意外。












 















 



Tuesday, September 1, 2015

台灣產業升級的瓶頸(二)

林登峯

台灣的經濟正面臨空前未有的大挑戰。

這十幾年來,台灣的產業空前的外移 。幾個最有指標性的留在台灣的產業像宏碁和宏達電及「四大慘業」等都在市場上一再退却,可以説是敗得「土土土」。再加上紅色供應鍵的崛起,對於留在本土那些靠供應在中國台商零組件的工廠(佔台灣整體外銷的40%),已造成是動搖根本的威脅。

這些都是台灣經濟的主力,卻節節敗退。台灣的經濟還有救嗎?我們的問題還有解嗎?

我是不同意無解的。所謂無解,只是我們還沒找到答案。 因為我們心中有了一些有形無形的框框,把自己圈在裡面,以為無解了。事實上,只要能夠勇敢的跳出框框,答案常常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請見跨過虛擬的紅線改變臺灣)

很多人説產業外移應該是最大的元兇。

我同意。

不過產業外移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木已成舟,要改回來是幾乎不可能的。

產業外移,事實上並不是只有台灣才有的問題。美國也有產業外移,德國也有,就是我們隔壁的日本也有產業外移。

美國和德國的經濟並沒有像台灣一樣的至少已崩解一大角。他們也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的年輕人並沒有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日本的情形比較不好,但是很少有人把他們的問題和產業外移拉上等號。

有什麼不一樣?也許他們的許多做法可以拿來做台灣的參考。

我將寫一系列如何解決目前台灣經濟問題的文章。

 沒有理論,主要是以歐美各國實際的例子為主。

我個人相信,台灣只要抄那些成功的例子,就可解決台灣經濟至少一半以上的問題。

因為時間有限,只能選擇一些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議題。

我也歡迎大家不客氣的批評。

美國自從九十年代就產業大量外移,他們也沒有戒急用忍,但是他們並没有像台灣一樣薪水掉回十五年前的水準。

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不管產業如何外移,一直都有新的產業跑出來,相當程度製造出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替代了原來的產業。

這些新的產業一般來講都比舊的產業更賺錢,更靠知識及智慧,更少靠勞力,在台灣很多把這種現像叫做產業升級。很多人也都寄望我們能夠產業升級。

從各種主客觀的條件來看,台灣應是世界上最有條件談產業升級,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國家。

上一輪的工業變革,不管是PC 還是筆記型電腦等IT 產品,除了像主機晶片組及DRAM等少數項目片,台灣到了最後可以說是打敗群雄,很多都是世界第一,台灣的技術基礎非常紮實。

產業升級,常常是需要創新,發明。美國因為有民主自由的傳統,他們的小孩從小不管說話做事就比較不受限制,比較靈活,所以對於創新發明等,常常非常的成功。東方人的教育,相對比較死板,不敢做大突破,對於全新的產業,一般都比較不能有大的突然,包括日本人在內。

不過,我認為我們台灣人有點不一樣。我們台灣人不像日本人那麼守法,那麼死板。我們幾百年來都是有外來政權的統制,台灣人充滿了叛逆的精神,很多人做事情不一定會照規矩。我們台灣人,比起從小就這個也不可以,那個也不可以的中國人,及一切都照規矩死死板板的日本人,更敢衝撞,更敢採取新的方法。尤其是太陽花以後的一代,雖然教育可能還是死死的,但是他們在思想行為上,比起上一代更加不受限制,實在是非常適合發展創新的產業。如果能適當的引導,相信他們的成就一定可以超越我們這一代。

事實上在美國,像開發出Yahoo Youtube 都是台灣人的子弟,Internet 的技術發展,到處都有台灣人的影子。不管是日本人,韓國人或中國人都沒有像我們台灣人這樣的成就。我們年輕的子弟,在世界各國的發明比賽中也常常名列前茅。

對我來說,台灣不但有資格,並且非常有潛力,非常有資格做產業升級。

可是現實卻完全相反。許多台灣中國兩邊都跑的朋友都對我說,中國那邊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樣子,台灣這邊卻是死氣沈沈,許多產業都是哀鴻片野。 有指標性的公司像宏碁,宏達電等都被殺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去年,宏碁因為虧本,銭不夠了!再增資。

不過有一個新聞可能很少人注意到:宏碁除了除了公開増資3億股外,他們也拿出3000萬股保留供員工認購stock option)

員工的股價認購權就是將來股票如果漲價,員工可以用先前議定的價格來買這些股票,三千萬股。也就是説,如果股票價格漲得很高,那些漲得部分都是員工拿去。

但是只是増資三億股,為什麼要給員工也三千萬股的股票認購權? 記者問宏碁的老闆施振榮。

我記得施掁榮回答記者說,那是美國投資者的建議,他也不曉為什麼。

美國的投資者只是建議而矣嗎?我看恐怕是投資的條件之一。因為美國人講話比較客氣,施掁榮感覺那只是建議。


為什只是増資三億股,為什麼要給員工也三千萬股的股票認購權?這樣不會給太多了嗎?

事實上當然是美國的投資者發現宏碁的技術員工持股太少了。目前這種方式,跟本很少可能會成功,就是成功了也不可能持久,因為公司的高手一定會被挖走。他們的情形跟宏違電完全一樣。

我前面說過的一個VC對我説,員工的股票如果拿得太少的公司,他不敢投資。原來那不是特例!

其實台灣的公司不是只有宏碁和宏達電的員工股票分得很少,許多別的公司也是一樣。

最近聯電在中國的子公司也有一個主管帶了一群技術員工到中國人的公司㪈投靠。我很好奇的是,這個主管和那些技術員工在原來的公司裏有多少股票?他們做牛做馬把公司打造起來,然後公司都是別人的,這樣公平嗎?

但是這些員工並沒有拿錢出來, 怎麼可以拿那麼多的股票?

一個公司有多大的價值是靠什麼?只是靠公司裏的現金嗎?你有沒有聽過智慧財產嗎?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候,他們的知識完全沒有價值嗎?聯電在中國的子公司如果沒有這些技術員工的知識會有什麼價值嗎?

並且這些股票認購權平常都是分好幾年,這些員工都要在公司苦幹好幾年,做出成績來,這些股票認購權才會有價值。

事實上,市埸是認為這些知識是有價值的。

我再擧一個很著名也很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