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August 18, 2018

第二輪的貿易戰將導致中國外資工廠大量外移

今年82日美國總統宣布將對第二輸的中國2000億美元產品的懲罰性進口關稅將從10%提高到25%。中國在83日也回復,他們會對約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收5%25%不等的進口稅。

很顯然。中美的貿易戰不但沒有降温還在升級。照目前的進展,雙方的衝突恐怕在短期內不會解決。這樣的發展對中美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對台灣又會有怎樣的波及呢?本文將從美國觀點來探討一些台灣媒體較少觸及的幾個問題。

貿易戰升級的原因

貿易戰升級的原因很簡單。第一個就是美國感到完全沒有進展。中國似乎舉掑不定,不曉得要怎麼回應,但是又不願示弱。幾乎已經變成完全無聲。美國已經不耐,只好再加壓力。

第二個原因就是貿易戰開打後到七月底,人民幣已經對美元貶值了6%。如果第二輪的進口稅保持10%的話,中國只要再把人民再貶值一點,就可把10%關稅的效應完全打消。要保持第二輪的關稅還有效。增加稅率從就變成了別無選擇的結果。

所以美國的第一輪是針對中國以「2025中國製造」為主的產業。第二輪則是針對產品在別的國家可以找到替代的產品。本文將深入分析這兩輪的做法對美國及中國和台灣的影響。

對美國的影響

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中國外銷美國的產品有60%和美國的公司有直接的關係。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説有60%的產品是收到了美國公司的訂單,才根據美國公司的規格或甚至設計來製造的。

例如富士康替蘋果生產iPhone,富士康訧是已經接到蘋果的訂單後,根據蘋果的設計來生產。他們的產品已經有訂單,只能賣給蘋果。也就是我們說的OEM ODM。在中國的台灣人工廠有很大的比例是這一類的工廠。

OEM ODM的工廠最主要是以外資工廠為主,尢其是台商。中國自己公布的數據也説前十名最大的外銷公司中有八家是台資企業,其他兩家也是外資。一直以來,最大的外資工廠,都是以合灣,韓國及日本為主。但是近三年來,中國先有反日,然後去年又有反韓的運動,日本及韓國的工廠都已經大量的外移,像韓國的三星最大的深圳廠一度曾雇用十萬人,今年已經關閉搬到越南及其他東南亞國家。我看到的報導是日韓的工廠已經所剩無多。外銷的外資工廠現在最主要的只剩台商在支撐。有人説在60%和美國有直接關係的產品中,至少40%和台廠有關。美國也有少數工廠在中國,但是主要的功能多是生產後內銷中國為主。日本和韓國還在中國的工廠應該還有外銷的,但是大部分恐怕也是以內銷中國為主。

理論上如果美國把2500億的產品加上25%的關稅,對訂購中國產品美國公司就會被影響得很厲害。因為有些OEM ODM的產品,要從中國換到別的國家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説走就走的。

美國如何減低貿易戰對美國人的影響

美國政府一開始就儘量把貿易戰弄得儘少影響美國。

例如第一輪的五百億美元主要是針對中國和「2025中國製造」有關的公司。其中有一些美國公司就是交由中國替他們OEM ODM的。例如TI 的半導體就是在中國由「2025中國製造」的工廠替他們代工的。所以他們把500億分成二期,第一期是340億,第二期有160億。半導體就在第二期中。這樣這些美國公司才有時間轉單,把訂單轉到也能代工半導體的台灣或韓國。

對於在中國的工廠來講,第一輪的「2025中國製造」主要都是中國人的工廠。但是第二輪就不只是中國工廠。

第二輪是以在別的國家也有能力製造的產品為主。講的白一點就是技術比較低的產品。台商中的IT 產品應該完全不受影響,但是其他像鞋子、衣服等日常用品的產品就會受很大的影響。這樣,對美國的消費者來說,美國公司不向中國買還可以向其他的國家買,也許會貴一點,但是不會差很多。

第二輪將帶動產業大量外移

不過這一方面的工廠,台商很多都已「惦惦吃三碗公半」的搬走了,我相信對在中國台商整體的影響應不會很大。我看到的數據,像在深圳地區的非高科技台商,已經有一半以上撤走。但是留在那裡的,雖不是台灣廠商的主力,數量但還是相當的不少。台商之間都有互相連絡,其他地區的情形應該相當類似。

台灣本身外銷中國的產品也都以高科技的零阻件為主,影響也應該不大。

對於向中國買東西的美國公司來說,25%的税金的影響就非常大了。所以美國政府一公布產品的清單後,許多公司就拼命的要把訂單轉向別的國家。上個禮拜我就看到一則報導,有一家很大的百貨公司已經轉單了幾乎一半,顯然他們己準備很久了。到了九月開始實施關稅時,恐怕大部分的公司都會已經轉單完成了。

因為目前看起來貿易戰可能短期內不會結束。相信這些在中國受影響的工廠,如果是外資的幾乎都會考慮搬到別的國家。

中國人有一說,如果美國期中選舉,川普的共和黨失利,美國會不會改變目前的強硬態度

其實這是不瞭解美國人的看法。美國是總統制。貿易戰的政策跟本可以完全不受國會的影響。尤其是川普的個性,更是不可能。並且,目前川普的作法是受到兩黨的大力支持的。

中國可不可能把產品運到別的國家,再改裝輸進美國?

只要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美國的任何比較有規模的公司絶對不會接受這種欺騙的行為。

所以我認為,至少在中國的外資工廠,會大量的外移。並且只要是外移,以後大慨也不會再回去了。

這一次的貿易戰,將對中國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Saturday, August 11, 2018

『以核養綠』的無厘頭

我認為『以核養綠』是無厘頭的建議。

為什麼?因為核電是最貴的電。我們為什麼要用利潤最差的方式去「養」什麼?

幾年前我曾根據華爾街日報及美國政府能源資料總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的資料寫了一篇了核電不是最便宜的電,說明核電不但不是最便宜的電,還是最貴的電。

但是,台電及台灣有許多人都堅持㧡電才是最便宜的電。

我感覺非常的奇怪。終於有一天我上網仔細的查看了一家有核電廠的電力公司的財務報告。

我發現,他們有一項開支是台電沒有的:處理核癈料。

處理核癈料是要核能發電廠停止運作以後才要作的事。但是這家電力公司卻是把「處理核癈料」的費用每年從他們的收入中扣掉,存在銀行,做為將來之用。

因為是從收入中扣除。「處理核癈料」就變成了成本的一部分。

事實上,每年扣存「處理核癈料」的費用才是負責任的做法。㧡癈料並不會跑掉,早晚一定要處理的。我後來又看了幾家電力公司的財務報告,年一家都是這樣做。現在看起來,費用是相當高的。所以他們每年都從利潤中扣錢,存在銀行,以備將來之用。

如果把「處理核癈料」的費用也算成是成本的話,那麼核能發電就變成最貴的發電方式之一了。

美國的電力公司都是民營的並且以賺錢為第一目標。核能發電的成本既然最高的,當然就變成最沒有吸引力了。華爾街日報認為這才是美國不蓋新的核能發電廠的最重要原因。

我所瞭解,台灣的處理核癈料費用是由政府負擔,不算台電的成本。但是那個費用是逃不掉的,還是要付的,怎麼可以不算?

核電既是成本最高的發電方式,我真不知道要怎麼「以核養綠」?真是「空空 」。

Wednesday, August 8, 2018

從美國的經驗看台灣的核能發電

台灣又為核能發電再吵起來了。

核能最大國的美國事實也是為了核能的問題吵了很多年。他們的經驗也許可以參考。至少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事實上有時候很難講。本文當然是以目前的眼光來看,許多也許都是事後諸葛吧!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核能發電最大的國家,有一百多座的核能發電廠。不過一路走來可以說是顛顛噗噗的。

美國在六十年代就已經把核能發電的技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地步。但是使用的卻一直不多。最主要是生煤發電及水力發電還是便宜很多。美國的電力公司都是民營的,以賺錢為第一目標,所以幾乎沒有人用核能發電。

這個情形到了七十年代有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發現煤碳發電所產生的廢氣對人體有害。七十年代初期,總統尼克森下令成立了EPA,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環保局,對於空汚訂了很嚴格的標準,強加管制。

所以幾乎所有新的生煤發電廠的生煤都要先洗過(就是所謂乾淨的煤 processed coal),煤發電廠都加裝癈氣及灰塵過濾器,發電廠並且要訂期清除所有收集的灰塵及癈氣。這些都增加了很多的費用。

很快的,核能發電變成比較乾淨及比較便宜的技術。尼克森總統甚至宣布在2000前美國要蓋一千座核電廠。美國全國都在大蓋核電廠。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已經蓋成了一百座左右。

不過有兩件事卻改變了核能發電的命運:反㧡運動及核廢料的處理。

Seabrook 核能發電廠的破產事件

坦白講,我也不知道反核運動什麼時候開始,不過後來反核運動使得Seabrook 核能發電廠的破產卻是震驚全美國的事件。也深深的影響了核能發電在美國的命運。

Seabrook 是在美國波士頓(Boston)東北大約六十五公里靠海的的一個小鎮。七十年代在全國大建核電廠時也被選為一座核電廠的地址。

不過波士頓是比較不一樣的城市。這附近有包括哈佛,MTI 等一百多所大學,人文的氣氛非常濃厚。Seabrook 一開始建核能發電廠,當地的人就有很多反對的,波士頓也有人跑出來附合反核。這些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反核的決心非常堅定,三不五時就跑去Seabrook 的核電廠那邊示威反對。

因為我住的地方離 Seabrook 只有大約四十公里,所以我們的地方報紙也常常報導反核的新聞。不過我只有剛搬來時看了一下。我認為他們反核的理由沒有說服力,只是一群無釐頭的蛋頭。我自己的工作也很忙,基本上我也沒有時間去注意他們在做什麼。

到了1988年的有一天,忽然消息傳來, Seabrook 核電廠的電力公司破產了。所有的人,包括新聞界,都非常驚訝。原來是核電廠在 1986 年就建好了。但是反核的人一直非常激烈的反對,所以一直沒有辦法運作。後來蘇聯的車諾比又爆發了史上最大的核災事件,洩出來的核幅射地區超過一百公里以上。麻州州長就拒絕發給他們使用執照。所以雖然建好了,但是拿不到使用執照,無法營運,完全沒有收入。

前面說過,美國的電力公司都是民營。這個發電廠花了七十多億美元當然不是都用現金。投資人只出一部分現金,其他的是借貸的。現在電廠蓋好了卻沒有收入,並且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收入,當然錢會用完。並且他們借的錢至少要還利息。銀行看那個樣子到了最後也沒有人願意再借了。拖了幾年,他們連利息也付不出,最後只好宣布破產。

這個動作馬上引起全面性的寒蟬效應。許多投資人看到建好的電廠卻受政治力的干預變成癈鐵,完全沒有收入,都紛紛打退堂鼓。銀行也不願再借錢給建核電廠的電力公司。不到一兩年,幾乎所有的(約四十多座)興建中的核電廠都停建了。三十年來只有兩家建了一半的,不太干心已經投資的錢都泡湯了,又再回去繼續重建。但是有時停時建,可說已經回天無力了。

許多核能電廠只好在使用期限四十年到期後再要求延長二十年。這些延長的要求大多分都得到批准。

核癈料的問題

另外一個大家很意外的,就是核廢料的問題。

台灣也有很多有關這一方面的討論:就是我們一直找不出怎麼處理核廢料。

對於美國的電力公司來說,這個問題卻引起一個大家沒有想到的結果。

不知道是美國政府的規定還是有核電廠的電力公司自己主動的,所有的有核電廠的電力公司每年都會從他們賺的錢中拿出一部分儲存在銀行,做為將來核能發電廠停止發電後的「處理核癈料」的費用。並且他們也都把「處理核癈料」的費用算成是核能發電的成本之一。

如果把「處理核癈料」的費用也算成是成本的話,那麼核能發電就變成最貴的發電方式之一了。

前面說過,美國的電力公司都是民營的並且以賺錢為第一目標。所以核能發電的成本既然最高的,當然就變成最沒有吸引力了。請見我幾年前寫的核電不是最便宜的電

我所瞭解,台灣的處理核癈料費用是由政府負擔,不算台電的成本。但是那個費用是逃不掉的,還是要付的,怎麼可以不算?

核電既是成本最高的發電方式,我真不知道怎麼要「以核養綠」?真是「空空 」。


核能發電在美國的退場

美國能源總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網站 www.eia.gov) 以實際數字的統計,核能發電已經變成各種發電的方式中成本最高的。Seabrook 的電力公司後來財務重整,麻州的新州長也發給他們使用報照,核能電廠的使用還在繼續,但新的建築已經基本上停了下來。

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美國政府也再開始鼓勵核能發電,給予低利貸款及減退稅等獎勵措施。因為核能發電完全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減碳的效果最好。有很多人預期核能發電可能會起死回生,但是沒有。因為他們一直無法突破處理核癈料及反核的問題,電力公司只要是要建核電廠,就籌不到錢,銀行也不肯借錢。最後還有處理核廢料的成本增加,根本不伐算,沒有人要建了。

到了最後,美國的核能發電機的製造廠 GE Westinghouse 只好把技術賣到外國。完全退場。

核能發電技術從美國的退埸,恐怕是沒有人預料到的。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