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une 8, 2015

第三勢力和民進黨

林登峯

民進黨和第三勢力的整合出了問題。

表面上,林羲雄希望民進黨能夠讓出二十席。不過,這些第三勢力的候選人在民調上比民進黨的候選人差了不少。如果譲了,要讓多少才是合理?民進黨和第三勢力合起來會贏比較多席嗎?

所以林義雄又說民進黨的許多候選人都是剛剛才選上不久的議員,怎麼可以漏跑?

不過我想問題可能更嚴重。

去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許多年輕人開始叫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九合一的大選的結果也給了他們很大的信心,他們發現,他們的參與真的可以改變台灣。

所以很多年輕人抱著很大的熱情要來參與這一場大選,希望能改變台灣的未來。

不過現實似乎有點殘酷。這些滿腔熱血年輕人(或中年人)大部分並没有甚麼知名度,也沒有甚麼資源(錢)。所以不管他們怎麼做,民調就是做不贏。在地的政治人物,雖然不怎麼様,但是至少有點知名度。強龍不壓地頭蛇。除了很少數的例外,在地的政治人物民調可以説是穩贏的。

不只是第三勢力,民進黨內的新手的也同樣沒有太多出頭的機會。去年民進新北市的市長初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兩個比較年輕的挑戰者事實上也相當優秀,但是沒有兩三下就被「五府千歲」轟下台了。因為他們知名度雖然有,但是還不夠。

對我來說,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理論上,這種問題並不是只有臺灣有,別的國家應該也會有。怎麼好像沒有聽過?

至少在我住的美國就沒有這個問題。

現任的總統歐巴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歐巴馬剛開始出來選的時候並没有什麼全國性的知名度。事實上,他是當時幾個候選人中知名度最低的一個。沒有什麼錢。他自稱是Hybrid,就是黑人和白人混血的,所以還有被種族岐視的問題。但是他卻在最後脫穎而出。


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初選制度,他們有很多的政見發表會及辯論會。

以總統初選為例,一共有三四個月,在各地輪流舉辦。每一個地方都會舉行政見發表會及辯論會。如果是優秀的,雖然一開始沒有知名度,但是只要在政見會及辯論會表現好,選民自然會注意到,支持度也會慢慢上升。到了最後,知名度自然上升。

國會的初選,一般來講會比較短,但是至少會有兩三個月,政見會及辯論會至少會有三到五次。每一或二個禮拜一次。有時候政見會及辯論會會針對不同的議題來討論,有時也讓選民直接問,不管新手或老手都同樣的接受考驗。事實上當整個過程走完時, 選民對於各候選人都會多少瞭解一些。老手因為對於自己以前做的事常常也要解釋,不見得會佔優勢。新手可以用那些機會闡述自己的理念,質疑老手們以前的做為。他們自然會有機會出頭。

對於政黨來說,這些政見發表會及辯論會也是很好的宣傳機會。他們的參選人可宣揚的理念, 向選民報告為選民做了什麼,或將來要做什麼。這些都是可以大大加分的。

如果沒有公開曝光的機會,或是只有一兩次政見發表會, 只能靠發發傳單或做一些廣告,那麼新手們根本不會有機會的。

我實在看不出台灣為什麼不能照抄?

但是民進黨不是也有初選,也辦政見會嗎?

表面上是這樣,其實非常不一樣。

去年新北市的初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民進黨的初選有一次的政見會,初選也有一個月。看起來好像跟美國一樣,事實上完全不同。

有多少人會只聴一場政見會就改變他們的想法?我在美國這種多年,也從來沒有看過初選只有一個月的。那些本來民調就落後的,根本沒有翻盤的可能。那種初選,根本只是過個場,向外面「交代」一下,完全沒有用。對於新手或知名度比較低的,根本不公平。

事實上在美國,初選政見會剛開始參加的人一般都不會多,相信台灣也會一樣。參加的人常常只是那些比較熱心的。但是也常常會吸引一些相參與的年輕人,以及包括地頭蛇們在找新的可以支持的對象。有了支持的對象,他們才可以發揮他們的影響力。還有一些有錢的人,想用他們的錢去發揮影響力。所以這些政見會有時也是候選人招兵買馬跟補充彈藥的地方。

只要是政見會有人參加,新聞有報導,選民慢慢就會討論起來。如果討論的議題能引起選民的興趣,下一次政見會參加的人(或看現場轉播的) 自然會越來越多。如果只有一次,那怎麼會有用?

對我來講,我們至少要製造一些機制,讓年輕人有出頭的可能。

我們不但要鼓勵年輕人出來,還要幫他們製造機會。他們有機會,台灣也會更有機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