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anuary 15, 2012

從美國經驗看2012大選敗選

硬風



作者前言:本文原標題為「敗選的檢討」,今天我發現南方快報轉載在他們的綱站。把它改為現名,重新編輯過,比原來的更好讀很多。所以我們就照抄了。在此誌謝。(1/20/2012)


民進黨的敗選,至為可惜。我想從美國的經驗,提供一些也許非常不一樣的看法。

 民進黨一連辦了二十多場的大型造勢活動,我個人來美三十多年了,可說從未見過。

 事實上,美國以前也有很多大型的造勢活動,最著名的就是1964年共和黨的高華德及1972年民主黨的麥高文。這兩場總統大選下來,辦了很多場大型造勢活動的一方,都是大輸。

 尤其是1972年那一役,幾乎每一場選民的反應都是熱烈異常。選後民主黨的人幾乎都無法接受選舉的結果,認為那是不可能的。支持者的反應是那麼熱烈,怎麼可能輸那麼多?

 以後的數年,許多的政治學學者做了很多的研究,他們得出了幾個結論。其中之一就是:他們發現那些來參加大型造勢活動的人,幾乎都是本來就是非常支持候選人的。很少是中間選民。

 用臺灣的話來說,就是大多數是深緣的或深藍的,不然也是已經是支持候選人的。因為參加活動的都是自己人,所講的話也就越來越多是講給自己人聽的。

 這些大型造勢活動辦了以後,雖然可以凝聚原來支持者的向心力,但是,並沒有吸引到多少新的支持者,尤其是中間選民。如果只有深綠的或深藍的的支持者,並不能贏得選舉。所以,在八十年代以後,就幾乎沒有大型的造勢活動。

 蔡英文本來對於辦大型的造勢活動也是有保留的,但是,辦大型的造勢活動幾乎是民進黨上下的要求。最後的結果,實在值得檢討。

 另外一個我看起來很奇怪的事,是大約連續十幾天辦了二十多場的大型造勢活動。我記得我年輕時曾參加一個從基隆到屏東的演唱會。前後一個禮拜,從北到南,每天大概有一到兩場。我們一群人到高雄時,大家都已經軟趴趴了。

 我本身是體力非常好的人,都已經變成那樣子,我實在無法想像哪一個鐵打的候選人能夠應付這種安排。相信候選人的表現也會受到影響。她還能有什麼樣的時間和精神去應付突發的事件?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很多中間選民都是在最後一個禮拜才真正的認真來思考要怎麼選。但是,蔡主席在最後幾天也許是因為趕場時間比較不夠,也許是因為同樣的東西已經講了後多遍,除了「大聯合政府」以外,真正的政見似乎談得越來越少。

 她的政見應該對很多選民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談牛肉,就失去了許多吸引中間選民的機會。如果每兩三天才辦一場,每一場把政見講得周全一點,用一點心思來應付企業家們提出來如何和中國來往的問題,相信也許效果會更好。

 民進黨不僅要面對國民黨的黨產和馬政府不當的利用行政資源,更要面對不對稱媒體及中國在檯面下發動的一波波攻擊。這是一場非常不對等的戰爭。一定要冷靜,用智慧和耐心來面對艱難的挑戰。

2 comments:

  1. 多謝 林博士深入淺出的分析~
    我是 住在台灣中產階級的中年人
    (我是一個綠色選民)
    到目前為止 我在網路所看到的
    針對這次敗選的檢討....
    以 版大的見解 ,個人覺得最中肯 最貼切!!

    或許人不在台灣(也可以說 旁觀者清)
    所看到的視野 會更不一樣
    期待拜讀更多 林博士的佳作~
    (例如: 歐債問題 台灣經濟問題 時事...)

    借用 版大的話~
    "我們一定要冷靜,用智慧和耐心來面對艱難的挑戰"

    ReplyDelete
  2. 謝謝。
    有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個例子和我的回應。
    yypeng 說道:
    2012-01-16 at 07:02:06
    大型造勢活動需要與否?
    這個問題在台灣和美國 我的想法會不一樣
    台灣媒體被中國黨用黨產 族群血緣 加上司法 牢牢掌握著
    在野黨如果選前沒辦大型的造勢 很容易被統媒邊緣化
    統媒會持續餵食大眾 民進黨根本選不贏的悲觀新聞
    選前資訊不對等 那麼西瓜派的選民 就會投向中國黨
    台灣在野黨選前要大型造勢 那是艱苦人的宿命
    美式民主 媒體雖然會選邊站
    只是不同政黨的政見至少不會被媒體刻意忽視
    當初台灣派辛苦出資弄出來的民視 目的就是要平衡統媒
    沒想到所託非人 民視從開始到現在 根本就是統媒的小跟班
    如果台灣的媒體是正常國家的媒體
    李前總統的那篇感人評論 也不需要在寒冷的晚會戶外發表

    硬風 說道:
    2012-01-16 at 22:03:46
    我們事實上可以相當科學的來檢驗大型造勢是不是有效。
    做一個民調,問問選民:有多少比例是最後一個禮拜做決定要選誰的,有多少是最後兩個禮拜才決定的。
    然後我們再問那些最後一個禮拜才決定的,有多少人選馬英九,有多少人選蔡英文。
    然後我們再問那些最後兩個禮拜才決定的,有多少人選馬英九,有多少人選蔡英文。
    我們可以問得更細,那些因素是影響他們最後決定最重要的因素。
    美國的學者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找出那種方法有效的。
    不管是美國或臺灣,我不相信人性會那麼不同。

    ReplyDelete